一种海绵式雨洪收集再利用系统
基本信息
申请号 | CN202122791166.8 | 申请日 | - |
公开(公告)号 | CN216810156U | 公开(公告)日 | 2022-06-24 |
申请公布号 | CN216810156U | 申请公布日 | 2022-06-24 |
分类号 | E03F1/00(2006.01)I;E03F3/02(2006.01)I;E03F5/10(2006.01)I;E01C11/22(2006.01)I;E01C7/14(2006.01)I;E01C3/06(2006.01)I;A01G25/00(2006.01)I | 分类 | 给水;排水; |
发明人 | 甘新涛;刘宁;熊磊;段兆林;杨光华;万永皓;陈鹏;罗华胤;莫佳佳 | 申请(专利权)人 | 贵州公路集团第九工程有限公司 |
代理机构 |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(普通合伙) | 代理人 | - |
地址 | 550005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见龙洞路50号经典天成1号写字楼(简称数据工场)B栋5层509室 | ||
法律状态 | - |
摘要
摘要 |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绵式雨洪收集再利用系统,其特征在于,包括透水道路,透水道路设置在不透水土体上,透水道路与不透水土体之间具有雨水流道;蓄水池;第一管道,第一管道的一端与雨水流道连通,另一端与蓄水池连通;下凹绿地,下凹绿地包括表层植被和绿地土壤;第二管道,第二管道的一端连通蓄水池,另一端连通下凹绿地,第二管道用于在蓄水池过载时,将蓄水池中过载的雨水输送至绿地土壤。本申请的蓄水池和下凹绿地共同实现雨水的储存,尽可能的将雨水收集,减少了海绵城市的排水压力,防止透水性不佳地段出现道路积水的现象,透水混凝土层、蓄水池、绿地共同协作,形成行之有效的蓄水体系,最大限度发挥了海绵城市的蓄水功能。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