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简介
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在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,其始建于2002年,2014年5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,同意在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泉州信息工程学院。 该校地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、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区,2018年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校园占地894.2亩,校舍总面积29.33万平方米,有专兼职教师459人。 [1-2] 创办时间:2002年 所属地区:福建省泉州市 学校类型:理工 属性:省属普通本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: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英文名:Quanzho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简 称:泉州信息学院、泉州信大、泉信 创办时间:2002年 类 别: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类型:理工 属 性:省属普通本科 所属地区:福建省泉州市 现任校长:陈笃彬 主管部门:福建省教育厅 校 训:知行合一 主要二级学院: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、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、软件学院、创意设计学院、土木工程学院、经济与管理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学院及通识教育中心 学校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博东路249号 主要奖项: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前 身: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职工:459人 办学历史: 2002年,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。 2004年,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。 2009年,学院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首批12所闽台“校-校-企”高职联合培养人才试点院校。 2012年,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为全国“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”。 2014年5月16日,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。 办学条件: 院系专业 2018年学院官网显示,学校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、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、软件学院、创意设计学院、土木工程学院、经济与管理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学院及通识教育中心;开设24个本科专业、4个专科专业(方向)。 [1] 院系 专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技术高职专科专业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,专科专业7个: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,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、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、国际商务、金融工程、物流管理四个本科专业,电子商务、会计电算化、金融与证劵、市场营销、物流管理等多个高职专科专业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、工程造价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3个本科专业,还有建筑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2个专科专业 创意设计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、产品设计、环境设计等3个本科专业及数字媒体应用技术、室内装饰设计等2个专科专业 注:未注明是本科的专业均为专科专业。 师资力量 目前学校有专兼职教师459人,其中专任教师389人。专任教师中副教授(含副高职称)以上职称137人,占专任教师总数35.2%;具有研究生学历281人,占专任教师总数72.2%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、全国优秀教师2名,省杰出人民教师1名,省级教学名师5名、省级教学团队3个,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,泉州市高层次人才15名。 教学建设 2018学院官网显示: 福建省应用型学科3个 福建省示范性专业群2个 福建省综合改革实验项目3项 福建省精品课程 8门 福建省精品专业 3个 福建省示范专业 4个 福建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3个 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5个 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3个 福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(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) 6门 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7项 校内实训基地: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4个 福建省生产性实训基地 4个 福建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2个 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个 福建省高校研究中心3个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牵头组建泉州智能制造职教集团(省级) 牵头组建泉州信息、机械2个职教集团 校外实训基地: 学校在泉州江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有“电子信息技术研发(联合培养)基地”、在厦门软件园建有“软件技术与信息外包服务研发(联合培养)基地”、在泉州(南安)光电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“光电信息与装备制造技术研发(联合培养)基地”,还和一批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。 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机构 2018年学院官网显示: 科研创新平台 教育部·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个: 3D打印装备与制造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虚拟制造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研究中心3个: 数控装备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文化传统 校训 知行合 一 “知”与“行”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,广义上“知”是人的心知的统称,“行”是人的行为的统称;狭义的“知”主要是指道德知觉,“行”主要是指道德实践。两者的关系,明代之前最具影响力的,是宋代伟大的哲学家朱熹的知先行后、知轻行重的知行观。 明代杰出的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军事家王守仁,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“知行合一”的问题。在他看来,知与行尽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说,但不能“分为两截”去做,知不离行,行不离知,两者互为表里,不可分离。因此他批评“外心以求理”的“知行二分”,主张“求理于吾心”的“知行合一”。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(原名文浚,后改名知行,又改名行知),将“知行合一”的观念引入大学教育,认为“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”,主张“教学做合一”,在知行合一中,培养学生道德、技能、体格、情感全面综合的健全人格。 1. 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在此层面上,“知”理解为知识。大学教育的基本层面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,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,能自立于社会。 2. 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在此层面上,“知”理解为真知。(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,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,认识事物的本质。这里实事求是中的“是”为真理之意。)大学教育的高级层面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,具备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,能贡献于社会。 3. 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 在此层面上,“知”理解为良知。《大学》开篇即曰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王守仁用“致良知”三字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讲学活动。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应为培养文化精英(古时称君子),陶塑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,能造福于社会。(哈佛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,第一条即意为“培养文化精英”。) [8]